新闻中心
一线风采

2天1夜跨越2600公里
——十五局一公司228国道项目4名“80后”的抗疫日记

来源:本站原创  作者:张跃如   时间:2020-03-06 【字体:

1辆越野车,4名“80”后,5个省份,2600公里。

从四川到陕西,从陕西到山西,从山西到浙江,2天1夜,日夜兼程,责任在肩,只为尽快赶回工地——十五局一公司228国道项目。

戴林洋,34岁,四川阆中人,项目副经理,共产党员。

郭中华,39岁,四川达州人,项目总工,共产党员。

朱奇博,35岁,山西永济人,项目副总工,入党积极分子。

王华,32岁,陕西西安人,项目工程部长,优秀干部。

2月19日凌晨00点18分,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张凝在工作群内“挥手抱拳”。

“喜迎第一批复工同志,欢迎你们‘回家’。”

“同喜,许久未见,分外想念啊。”郭中华感叹。

不管有多难、多远都要回去

2月14日,在业主工作群中,转发的《三门县开展聚焦“三服务”打好“总体战”活动方案》要求:“将复工清单扩大到每一家工业企业、重点农业企业、重点服务业企业、重点建筑业企业、重点项目上,原则上2月18号前全部复工,确保全线复工复产无遗漏。”

项目积极响应,立马着手准备,2月15日确定好第一批返岗人员。

“我是共产党员,也是领导干部,这个时候我应该先回去!”

“复工复产迫在眉睫,真是一刻不敢耽搁了!”

2月17日早上8:30时,戴林洋驾车从四川阆中出发,一路途径四川、陕西、山西、河南、江苏、浙江,五个省份,横穿半个中国,接上郭中华、王华、朱奇博返程三门。

走在路上,才知道想要回去有多难

每经过一个高速路口,平时面带微笑的收费站服务人员也带上了防疫口罩、穿着厚重的防护服进行严格检查。没有了往日复工返程的拥堵,红外线温度扫描仪“滴”的一声在寂静的黑夜分外清晰。

心里的难受还可以在车上调侃解闷儿,身体上的不适在漫长的路途中显得愈加明显。

“唉~这个服务区门也关了。”

郭中华刚拿起的泡面又放下了,保温杯里早已经没有热水了。

“后备箱还有几袋面包,先垫一垫肚子。”戴林洋一边开车一边说,眼中难掩倦色。

“老戴,你开了一天了,下个路口换我来吧。”朱奇博说道。

“下个服务区什么时候到呀,喝了几瓶矿泉水冻得肚子疼,兄弟我快憋不住了。”一旁的王华面露“难色”。

因为疫情影响,各省县的检查点并未开放,部分服务区也处于关闭状态,给自驾返程带来了“考验”。

没有泡面,那就把方便面“揉”成干脆面,味道也不差。

没有热水,就把矿泉水在嘴里含一会儿再咽进去,如果遇到收费站,出去蹦跶蹦跶人工取暖。

人有“三急”,汽车飞驰在高速路上不能停车,四人愣是憋出了一身“忍”功。

“多开一段路,就能离项目部更近一点。”

“我们先在前面‘探路’,为防疫复产早做打算,也能给后来的人提个醒,他们也能省点事。”

心往一处想,这漫漫长夜也就不再寒冷了,众人的心也愈发坚定了。

6个多小时的漫长等待,终于“到家了”

2月18日下午6时,日夜不休高速行驶了将近24个小时的一行4人终于到达三门高速路口等待检查入站。

脸上是掩不住的疲惫,眼中是藏不住的喜悦。

“终于要到了。”

“你好,现在车辆暂时无法通行,请到一旁等待。”工作人员说道。

4人面面相觑,“什么情况?”

经过了解得知,因为地方政策变动,原定于2月18日开通的三门高速路口,现改为2月19日开通放行。

此时,距离2月19日,还有6个多小时。

只能等待。

但大家并未闲下来。

郭中华向业主、监理和项目主管领导汇报返程情况,戴林洋、朱奇博、王华联系项目部留守人员准备第二天工地排查和防疫物资清点工作。

每个人都做好自己分内的事。

2月19日凌晨00点18分,一行4人通过检查,拿到绿色通行证,正式进入三门县内,6个多小时的一站之隔,终于“到家了”。

“身为党员,又是领导干部,遇到困难不能退缩,这是我的责任,也是我的使命!”

疫情爆发以来,该项目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,积极制定防疫措施,搭建制度平台,形成长效机制,党员干部带头担当,冲锋在前,成为这场“战役”中最美的片段,也是抗疫先锋在行动中的一个缩影。